联系我们

点金教育教学点一:圣地校区

地址:圣地公寓A座11层

电话:17705481602

点金教育教学点二:擂鼓石校区

地址:擂鼓石路与傲徕峰路交界处西90米路北

电话:17705484007

点金教育教学点三:奥园校区

地址:奥林匹克花园南门西三楼东南

电话:17705484006

点金教育教学点四:云集校区

地址:灵山大街泰山云集商业街1号楼3层

电话:15662057268

点金教育教学点五:青年路校区

地址:青年路82号5层

电话:17705484005




从“宽松”到去宽松化的日本教育给我们哪些启示?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从“宽松”到去宽松化的日本教育给我们哪些启示?

发布日期:2017/6/2 10:01:13 点击:905

看点:30年前,日本对“只认分数”的大学入学考试带来的基础教育应试化和学业负担过重现象大肆口诛笔伐。此后,“宽松教育”主导日本基础教育30年,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减负政策,结果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复旦大学学者陆一撰写的《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一文中就罗列了日本宽松教育带来的公立瘦弱,私营肥满;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等后果。

在搜狐教育·智见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掷地有声》名家沙龙期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研究室主任陆一介绍了日本“宽松教育”30年中实现了“减负”又反思“减负”的经验与思考,以及日本教育当下的去宽松化给中国教育的启示。在国内,中小学生负担的不断增加成为教育热点话题,中日两国社会背景相似,希望通过了解日本30多年“宽松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教育改提供一些借鉴。

日本“宽松教育”三十年

“宽松教育”政策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取得了非常大的经济和社会产业建设的成就。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使家庭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在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希望多出来的钱可以资助孩子上大学,于是上大学的考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大学入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又传导到整个基础教育,导致基础教育非常应试化,产生了包括“填鸭式教育”、“考试地狱”等一系列说法,这和中国很多家庭目前正在经历的情况有些类似。所以就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这些成功大多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挤过高考独木桥后获得的成功。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吃这个苦呢?我们建设成就不一定要从这条路才能取得吧?然后有产生一系列的讨论。

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的政策,这些教育理念是不错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宽裕地、充实地成长,不要被考试的压力磨灭了天性。但是这些政策实施下来的结果,可能就根本没有达到一开始预期的目标。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把公立学校每周的上课时间、课程标准、课程大纲都降下来(缩减课本),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其次,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不允许择校,具体来看是将学校集群化,学生只能进入某一个学校群,具体进哪一个学校,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入学。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宽松教育为何陷入越减负负担越重的怪圈?

首先,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但是考试竞争压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下来。通过日本的人口数据可以发现,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后,直至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减少至118万,降幅达42%。这段时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但是在1976年至1990年(“宽松教育”政策的头15年),人口数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大学的扩招也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降低,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日本高等教育录取率、家庭经济数据、18岁人口和教育政策变迁(该图表由陆一提供)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有进取心的家长和家庭,几乎都是转向私立学校、民办教育机构,有些学生平时就上私立学校,课外还要去补习机构,去增加应试的资本。再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家庭负担变得非常重。与此同时,家长可能也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原本公办学校都能够解决所有事情,给家长更多选择空间之后,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做更有益,所以会产生过度补习等一系列问题,整个日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出也变得非常大。

直接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政策的因素可能是PISA测试,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是很强的,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当中,一开始是领先的,但是“宽松教育”政策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在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中排名连续下降。于是就有了教育评论家“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

原东京大学教授苅谷刚彦在考察了很多地方中小学,做了教育社会学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宽松教育政策一方面达不到原先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使得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更多的参与进了学生的教育,使得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停滞,他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呼吁者。直到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已经明确表示要去宽松化,整个教育政策的变迁,其实和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都有关,甚至可以把它看作安倍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策。

日本教育的去宽松化并不是要做应试教育

有一点是肯定的,过度应试教育是有问题的。不同国家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国家的政策可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些则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日本教育现在去宽松化,并不是说要做应试教育的意思,而是说原来“宽松教育”的政策走错了方向,达不到原来的目标,现在需要做出新的改变。

其实我们看到的教育体系大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还是要进行选拔,要把学生区分出来,让学生和学校要进行匹配。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考虑这个问题,中国人一直讲因材施教。前面两个字“因材”一定不要忘记,好的教育要通过一定科学的办法,把“材”区分开来,然后才有可能有效的去“施教”,如果不“因材”的话,结果可能是过度教育,也可能是不足的或者是无效的教育。

所以考试或者把学生区分开来这件事,并不是必须去除掉的所谓的“恶”,它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使得这件事变得更科学。但是怎么样去衡量这些考核测量的方法呢?一是考试的科学性,制度能否真正的把人为区分开来,而且是多元的区分,每个人有不同的“材性”,另外,考试制度也有公平性和成本的问题,所以好的考试制度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问题。

考生在东京大学查看入学考试结果(来源:视觉中国)

考试导致应试教育恶化?事实正好相反!

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讨论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有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视野。在这个前提下,我非常同意我们对现状的一些批评,例如应试教育恶化,这一点其实在我自己的研究中也非常有体现,上海的很多中学老师也跟我说,现在的情况比他们读书的时候更恶劣。

另外,在做顶尖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培养调查的时候,大量的各科老师都在说一个问题:他们正在为基础教育的问题在买单,在付出更多的代价扭转基础教育带来的恶果,或者说应试带来的恶果,这个观点我完全同意。问题在于我们很有可能开错药方,而且可能连续的开错药方,然后有一点慌不择路,然后使得这个问题进一步地恶化,我觉得当前教育的现状。

其实我们要考虑这样一个观点,到底是不是考试的存在导致应试教育恶化?是不是因为国内的课程设计比国外高而让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可能事实反而是反过来的,因为不允许考试,结果应试的情况变得加重,不允许考试,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增加学生负担的方式,取消了一些标准化的统一考试之后,五花八门的乱象就出现了。所以并不是课程设计过多让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是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优质的教育,学生和家长只能在课外像无头苍蝇没有方向的去找。因为家长和学生都不是教育专家,在选择的过程中反而做了很多无用的、甚至是负向的学习,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开药方”解决问题。